2019年8月30日,由陆林院士主编的《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精神医学大会(CSP 2019)睡眠医学新进展专题会上正式发布。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副总编辑杨晋编审,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唐向东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时杰教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副院长孙洪强教授,河北省第六人民医院、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栗克清教授与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潘集阳教授共同参加了《指南》揭幕仪式。
陆林教授在致辞中介绍称,失眠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在人群中发病率高,与各类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关系密切:失眠本身可能是多种精神疾病的首发症状,还可增加高血压、糖尿病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长期失眠障碍可导致痴呆甚至癌症的发生风险的增加,而镇静催眠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也可增加痴呆发生风险;同时,失眠还与社会重大事件有关,可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公共安全。因此,陆林教授指出,睡眠健康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国民整体健康、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一背景下,经过全国四十多位睡眠领域专家近两年的努力,《指南》千呼万唤始出来。《指南》全面介绍了失眠的病因、失眠共病精神疾病与躯体疾病问题、失眠的药物与行为治疗、物理治疗、中医治疗等内容,旨在帮助非睡眠专科的医生更好地应对我国睡眠障碍患者基数庞大的现状,解除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陆林教授希望,《指南》能够成为基层医生、尤其是一般精神科医生以及其他非睡眠专业的医生有效解决患者睡眠问题的工具,促进学科间对失眠防治问题的交流,并鼓励各个科室的医生积极参与到睡眠医学的发展建设中。
陆林教授解读《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
近年来,我国睡眠医学取得了较大进展,在科学研究、临床实践以及大众普及度上都有了进一步提升。为更好地将研究应用到实践中,我国一些关于失眠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先后出版,主要用于规范失眠的临床诊疗过程。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预防才是重中之重。
为促进失眠障碍防治相关知识的进一步推广,《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指南)应势而生。指南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并结合中国国情,旨在帮助非睡眠医学专业或基层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系统掌握失眠障碍的综合防治策略,以为更多的失眠患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手段。同时,该指南注重提高失眠防治相关知识在大众人群中的普及,从而加强失眠的早期预防。指南涵盖了失眠概述、失眠病因、失眠共病精神心理及躯体疾病、失眠诊断、睡眠卫生教育、失眠的多种治疗手段、以及特殊人群的失眠问题等内容。以下将针对指南的重点内容进行解读。
失眠概述
指南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这一最新版本,对失眠进行定义。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是指尽管有适当的睡眠机会和睡眠环境,仍然对睡眠时间和/或睡眠质量不满意,并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根据持续时间是否在3个月以上,失眠分为慢性失眠和急性失眠。虽然持续时间和症状略有不同,这两种失眠的共同点在于它们都会对个体的日间功能、认知活动甚至精神状态产生不利影响。2018年涵盖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的失眠调研显示,近20%的人存在失眠症状,女性高于男性,农村高于城市。值得一提的是,失眠的现患率仍然处于上升趋势。据调查,影响睡眠的因素不仅有年龄、性别等个体因素,还有噪声、烟酒咖啡因、电子设备、生活压力等环境因素。虽然个体因素,即个体的自然发展轨迹很难改变,但是环境因素是比较好控制的,因此对环境因素的有效调节或可成为失眠防治的重要方式。
失眠病因
针对失眠病因而提出的理论模型,最主要的是“3P模型”,又称为因素模型。“3P模型”提示我们,失眠的发生不单单是个体条件或生活环境单一原因可解释的,而是需要从易感因素(即个体的性格差异、生理特质)、诱发因素(即导致失眠发生的生活事件,如突然的刺激)以及持续因素(即使失眠长期维持的因素,如不正确的观念而引发的焦虑情绪等)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因此在应对或治疗失眠的时候,也要综合考虑这三个方面。
失眠共病精神及躯体疾病
失眠对个体造成的困扰并不只是无法入睡、睡不好觉、日间精力不足,失眠所引发和共病的精神、躯体疾病对个体的危害更为显著。在情绪方面,失眠常共病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直接影响了个体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会出现自杀风险。在认知方面,失眠可共病痴呆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因为睡眠和认知功能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在躯体方面,失眠常共病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胃肠道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甚至癌症等可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因此医生在诊疗时,不仅要关注个体的睡眠状况,还要综合考虑其是否患有其它疾病,以便找到最合适、最有效的治疗方案。
失眠诊疗
医生在诊治失眠患者时要系统评估患者情况,但在患者主诉为失眠时,要优先明确其失眠的严重程度。在需要丰富临床经验的同时,医生还可借助有效的评估和诊断工具进行判断。现在常用的失眠评估工具不仅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Epworth嗜睡量表等主观睡眠问卷,还有整夜多导睡眠监测、体动记录仪等客观评估手段。而失眠的诊断则可依照国际上常用的《国际疾病分类》《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国际睡眠分类》等进行。在失眠的治疗中,现在也已发展出除了药物治疗之外的非药理学疗法,比如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既改善患者对失眠的认知使他们不过度紧张和焦虑,又帮助患者养成健康睡眠的好习惯。除此之外,在专业指导下的光照疗法、“身心介入疗法”、“正念冥想”、重复经颅磁刺激等也被认为是干预失眠的有效方法。
睡眠卫生教育
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规律作息、改善睡眠环境、睡前自我调整的方法和技巧,旨在帮助非睡眠医学专业的医务工作者或是大众人群了解及掌握自我调节睡眠的方式。比如,我们在睡前可以对睡姿进行调整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姿势。左侧卧位睡眠会压迫心脏,一般不建议左侧卧位睡眠。而对于打鼾的患者而言,仰卧位睡眠则会加重打鼾,右侧卧位是最佳的睡眠姿势。当然,这是在能睡着的情况下,如果睡不着,可以尝试睡前冥想、睡前暗示等小技巧,以便帮助自己入睡。此外,科学饮食和适度运动也是帮助实现高质量睡眠的有效手段。
特殊人群的失眠
研究显示,20%~30%的幼儿存在就寝问题和夜醒,15%的学龄儿童表现出就寝抗拒,9%~24%的青少年经历过慢性失眠。而近三分之一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有失眠主诉,较常见的是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困难和早醒。此外,孕期女性也容易出现睡眠问题。据统计,有接近一半的女性在孕期睡眠质量明显变差,且随着孕周的增加,睡眠问题越突出,可表现为失眠、睡眠模式改变、睡眠效率下降、打鼾、不宁腿综合征等多种睡眠障碍。如何针对不同人群进行治疗,如何发现身边容易出现失眠的特殊群体并帮助其防治,也是这一指南想要让读者了解的。
失眠与中医
关于失眠的中医预防与治疗方法也是指南的特色所在,比如五禽戏、八段锦等精神保健以及龙胆竹叶粥、复方玫瑰花茶等中医特有的食疗配方。指南同时介绍了百会穴、印堂穴、合谷穴等可助眠的穴位以及药枕、五行音乐治疗等,以便读者运用中医外治法改善自身睡眠状况。中医对失眠的临床观察及研究拥有悠久的历史,介绍失眠的中医疗法也是普及失眠防治相关知识、提高人群睡眠质量的重要方式。
总之,在睡眠问题日益凸显的今天,《中国失眠障碍综合防治指南》的出版不仅可以帮助个体实现失眠的早期预防和有效干预,改善生存质量,而且为多学科医务工作者结合自身专业背景诊治失眠障碍提供了可能。此外,《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呼吁全民注重睡眠健康,这一指南的发布也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意义深远。以上文章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9年第16期